方唇,直口,短直颈,圆溜肩中部一周凸弦纹呈现东汉三国时期瓷器特有的特征,圆鼓腹下收,平底内凹。肩部均匀置4个横向泥条系,系下一周凹弦纹,系端呈鸭蹼状,鸭蹼状系是有别于其他时代壶罐类系耳的特征。腹部拍印麻布纹。酱褐釉,口沿以及外腹壁不及底施釉,底足无釉露灰黄色胎。
该罐器体完整,釉层局部剥落,流釉明显,具有典型三国时期洪州窑褐釉瓷器特征。洪州窑是与越窑齐名的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,最早见载于唐人陆羽《茶经》。窑址分布在江西省丰城市境内,产品种类有陶器、酱褐釉和青釉,三国时期以烧造酱褐釉瓷器为主。洪州窑最迟在东汉晚期就能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器,中经三国东吴、西晋时期的发展,东晋南朝时期逐渐进入兴盛期,盛烧期一直延续到中唐时期,唐代晚期、五代时期衰弱,逐步退出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