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盘口外侈,长束颈,颈中部两周凸弦纹,肩部对称置四个横向桥形系,系上、下分别设置一周凸弦纹。鼓腹,腹下部内收至底,平底,底沿外撇。青黄釉,口沿以及外腹至底施釉,外底无釉露灰白色胎,釉面开细冰裂纹,局部剥落。腹部饰刻划一周覆莲瓣纹。
壶造型凝重,线条流畅,胎质细腻,釉色莹润,不失为一件隋代洪州窑艺术品。颈部设置凸弦纹和腹部装饰莲瓣纹,是洪州窑隋代青釉瓷器的典型特征。
盘口壶以盘状口取名,是东汉至唐代流行的一种陶瓷器器形,一般盘口,束颈,鼓腹,多在肩部附四系。三国时盘口和底部较小,上腹特大,重心在上部。东晋以后,盘口加大,颈增高,腹部修长,外口沿领也加高;各部位比例协调,线条柔和,造型优美,重心向下,放置平稳。南朝时壶身瘦长,至底渐敛,颈长,多桥形系。隋代壶体更加瘦长,盘口高而微撇,颈长且直,腹呈椭圆形,条状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