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塘遗址现存范围呈方形,四周为土城墙,中间城内已经开发为稻田,与城墙形成盆地。面积约2平方千米,周长约2千米,东西长600米、南北宽400米,东墙、北墙保存较好,南墙改为防护鄱阳湖和赣江洪水的圩堤,西墙较低,破坏较为严重。在北墙正中有两个相隔4米而略高于城墙的驼形土堆,疑为城门所在。城墙高10米,墙基宽约12米。城四角均高于城墙,而且堆土特多,呈圆锥状土墩,可能存在角楼建筑。城墙四周和东城墙墙基文化层中含有大量大型粗绳纹板瓦。从断面看,土层中夹杂成叠的板瓦,可能为原来城中建筑遗存,板瓦分为灰色和红色两种,火候很低,表面粗绳纹,内面素面无纹。瓦长约26厘米,红色胎厚1.8厘米,灰色胎厚0.9厘米,有的为子母口。城内发现有对角几何纹、网钱纹等青灰色花纹砖,出土过铁剑、环手铁刀、长宜高官铜镜、褐釉方格纹罐、壶等具有西汉特征的器物。从调查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,游塘遗址确系西汉的古城遗址,城西南有一口塘,人称游塘,故又名游塘城。
文献记载,刘贺为汉代昌邑王刘髆之子,汉武帝之孙。天汉四年(前97年)汉武帝的儿子刘髆封为昌邑王,立国于山阳郡(今山东境内)。7年后,刘髆死,子刘贺继承王位。元平元年(前74年),汉昭帝去世,膝下无子,大将军霍光请皇后召昌邑王刘贺继承帝位。不到3个月,霍光等又以刘贺“行昏乱,荒淫迷惑,失帝王礼仪,乱汉制度”为由将他废归故里。宣帝即位后把刘贺改封为海昏侯,食邑4千户,送到偏僻边远的南国江西。在距南昌60公里处(现昌邑乡)建城,因其原系昌邑王,得名昌邑城。
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:“(昌邑城)在州北,水路一百三十七里。”雷次宗《豫章记》云:“昌邑王贺即废之后,宣帝封为海昏侯,东就国,筑城于此。”明代《一统志》:“昌邑城,在府城北六十里。”《广舆记》:“昌邑城,府城北,汉昌邑王贺封海昏侯,就国筑城于此。”《新建县志》:“昌邑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慨口,……今名游塘城。”据此可知游塘遗址是刘贺所建的昌邑城,是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的西汉昌邑王刘贺改封南昌海昏侯刚到南昌就国时所筑的城址。然而随着海昏侯刘贺墓园、紫禁城城址的考古发掘、研究和确认,游塘遗址是否就是西汉刘贺所筑的昌邑城?其与紫禁城遗址的关系如何?仍有待更进一步的考古资料。
尽管如此,游塘遗址仍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,对研究江西地方历史、研究赣鄱文化、研究汉代历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。
1960年,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新建县昌邑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。1984年,新建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新建县文物保护单位。